今年又到了收获季节,肥沃的田野从犁过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高山梯田。 “十四五”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陆上储粮和科技储粮,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10月14日,一列高铁驶过吉林省公主岭市田野里的铁轨(航拍图)。到2025年,吉林省深化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验示范,耕作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6%。 9月18日,新华社记者张楠拍摄(无人机摄影)重庆市黔江市五里县五里市的一片梯田。位于重庆市黔江区五里镇,武陵山内陆,占地5300亩水稻种植面积,是武陵山区粮食主产区之一。新华社记者 唐毅 摄 10月14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沙湖村的稻田里,村民们忙碌着(无人机照片)。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张涛拍摄。小田变成了大田,粮田变成了良田。 “十四五”以来,我国建设高端农业用地超过10亿亩,相当于黑龙江、河南两省的面积总和。 7月9日拍摄的四川省攀枝花市梅邑县沙连镇安安村高端农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宏景供图 5月27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街道高等级农田上,农民操作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博士)一张照片)。新华社(翟惠勇 供图)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2024年突破1.4万亿公斤,比2020年增加74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比重达到500公斤。中国的碗牢牢地握在他手里。 10月14日,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粮食交易中心,叉车正在清洗粮食,准备烘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昂摄)5月8日2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农民操作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新华社发(万山超 摄)10月16日,山东省宰庄市孟庄镇六岭村的农民正在晾晒收获的玉米。新华社发(孙中哲供图)从种子培育到收获、储藏等新技术正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率完善粮食生产流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格局形成。这是9月26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拍摄的全自动化高通量核酸提取平台。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10月16日,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中青屯村,农民操作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 江苏省城市。新华社(四维 供图)这是3月20日在农信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园智慧温室内拍摄的用于监测环境值的采集装置。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时,科研人员将开展多场景智慧农业田间应用实验,用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摄影:孙凡岳 新华社新时代中新网记者 5月28日,江苏省盱眙市农科院三河农场收获的小麦进入大华种业三河分公司入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10月15日,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相关实验。近年来,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公司与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粮食仓储技术研发机构紧密合作,应用智能巡检平台、人工智能昆虫监测系统、移动清扫设备等粮食仓储技术和装备,大幅提高仓储效率和质量。新华社刘昆摄“十四五”即将进入尾声。 “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新的旅程即将开始。中国将秒端正自己的饭碗,共同保护大国粮仓。中国将为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更多智慧和力量。出品:新华摄影部卢燕、许晴、黄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