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事,全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从武汉
发布时间:2025-10-27 11:39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聚焦“用”,加速闪存芯片、脑机接口、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世界领先的创新。在行业中,“核心企业”正在沿着创新之路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抓重点,聚焦重大、前沿、基础性问题,形成强大合力,推动自主创新。 “十四五”期间,武汉全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撑新生产力发展,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g 中国制度的优势。 近日,湖北珞珈研究院牵头的“尖刀”科技攻关项目“车辆环境状态智能传感器开发与应用示范”取得重大突破。公司研发的车规级智能传感器,能够准确识别道路上的行人、障碍物以及复杂的环境信息,为智能驾驶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并在东风汽车得到部署。 珞珈研究院副院长王庆海表示,研究院利用武汉大学的交叉学科优势,整合教授的跨学科成果,形成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重点产品,加速成果转化。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武汉拥有国家重点科研院所41个,位居全国前列。 Hub 的八个实验室EI省取得了24项显着成果。武汉还建成5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通过高能创新平台群的系统部署,全球首颗8英寸轻量化薄膜硅铌酸锂晶片、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首个爆炸装置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市发射。存储芯片、心肌旋转、北斗通信、导航、距离分离集成等产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武汉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作为创新组织和资源的聚合者、整合者和催化剂,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引进70余位领军科学家和创新业务团队,集聚人才近千人,投入科技成果近千项。 武汉的创新和采购能力已从一次性突破走向系统化,成为国内外创新增长的重要支柱。科研城市排名由全球第13位上升至第9位。 “组建跨部门、跨学科的6G创新联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在10月14日举行的东湖2025论坛上,学术界领军人物、学者和大学生、企业主和产业链领导者共同倡导。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武汉星地新一代综合无线通信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采用产业链共建模式,汇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企业打​​造航天通信产品与北斗系统紧密结合的解决方案,为武汉崛起航天信息产业之巅贡献力量。当前,更广泛的合作正在展开,共建开放共赢的6G产业生态。 截至目前,武汉已成立11家产业联合创新研究院。这些研究所以各大企业为重点,97家上下游企业和高校聚集了3700余名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经费近90亿元,产生了“华中十号”智能数控系统等多项重大成果。 “十四五”期间,武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2个国家级、7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21个省级制造业试点平台(其中7个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栽培名录)。在高端芯片、工业主板、医工交叉、仿人机器人、北斗通信、导航、远程集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武汉突破重要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创新。 产业集群发展引人注目。武汉光通信设备、光电子器件制造等4个集群入选国内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等4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信息产业群跨万亿级,产值超千亿的六大产业,商业航天、绿色航运等产业规模斯特里斯保持着平均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正是得益于这里的大学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我们才能在2021年落户武汉,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整合资源的机会。”中科凡语言总监李畅表示,其研发的大规模智能政策模型刚刚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注册,已深度惠及全国100多家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只有加快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传播和深化融合,才能形成“创新引领应用、应用带动创新”的良性循环。 武汉将主动担当重任发挥“推动者”作用,强化政府科技创新组织作用。市信息科技经济办公室创新成立应用场景创新发展办公室,脱胎于原数字经济司。负责政府投资项目转化为应用场景。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市招商局成立项目实施办公室,为招商项目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支持阿里巴巴中国总部设立等重大项目。 现在,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的关键要素不断强化,形成了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T型产业龙头。武汉有信心积极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十四五”期间,武汉培育研发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1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66万多家,比2020年增长2.66倍。育苗计划工程深入实施,城市经济“毛细血管”快速增长,活力创新型城市之路正在加速推进。 (长江日报记者 李佳 设计:张莉)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